壟作栽培法作為中國農業種植上的兩大體系之一,約創始于西周時期,并一直延續到現在。各國對于壟作栽培法的運用程度存在差異性,美國約有50%的耕地采用起壟、覆蓋、少免耕的保護性種植法,墨西哥90%的小麥區實行了壟作栽培。壟作栽培法能夠為植物提供比較適宜的土壤結構,降低田間濕度,充分利用邊際優勢提高作物的光能利用率,提升產量。同時對于小麥的品質也有比較大的改善性,小麥的品質檢測主要有面筋含量、面筋指數、蛋白質含量、降落數值等參數。各項參數均可以使用儀器進行操作,面筋含量的測定使用雙頭面筋測定儀,定氮儀則是面粉蛋白質含量的檢測方法,而降落數值測定儀則是專用的降落數值檢測儀器,面筋指數含量的測定可以通過面筋數量和質量測定儀、 供試品種為黑龍江省大面積種植的小麥品種:龍麥26,強筋、中晚熟;克旱16,中筋、中晚熟。壟作小區面積5 m×3.6 m(4壟區),壟體寬90 cm,壟高15~18 cm,壟上4行,中間兩行行距20 cm,邊行行距15 cm,壟間距20 cm,平作小區5 m長,1.5 m寬,行距15 cm。同時對以上參數進行測定分析,測定數據統計下表:
從上表,總的來說壟作對不同基因型小麥品質的不同方面產生影響,對于強筋型小麥主要是提高胚乳蛋白比例,增加面筋含量,改善蛋白質品質;對于中筋型小麥主要是提高子粒皮層蛋白質比例,改善了淀粉質量,協調蛋白質和淀粉的關系。